Thursday, May 17, 2018

「媽媽,為什麼我需要戴助聽器?」

~遇到孩子問問題時,先不回答,問問題回去,摸清楚孩子的動機,才能給最適當的答案.~

在TL時,大衛教授除了指點教養的大方針外,有時也會傳授一些小秘訣.其中有一個非常實用的作法,我們學會以後,受用無窮.

家長團體聚會時,常常會有爸媽擔心孩子問到自己聽損的事情.因為自己還沒辦法正面看待聽損,所以很怕孩子問起.
大衛教授說:「其實孩子小的時候,問問題想的方向跟需要的答案,跟大人差很多.爸媽應該要先搞清楚,孩子到底為什麼問,才能回答好問題.」

他接著舉例:「某次,有位爸爸很苦惱,因為他的孩子問他Where do I come from?(我從哪裡來?)孩子說他想知道他從哪來的.」

「這位爸爸一聽到,馬上想到健康教育,心想,你才三四歲,我要怎麼告訴你,你從哪裡來?開始苦惱要怎麼討論這惱人的問題.」

教授說:「我就叫那個爸爸回去問孩子,他為什麼問這個問題,他到底想要知道什麼.」

「果然,爸爸一問之下,才發現,孩子想要問的,根本不是爸爸想的那些.孩子說隔壁鄰居新搬來的小朋友,跟他說他從紐約搬過來,回問孩子從哪裡來.孩子想了想,沒聽爸媽說過自己從哪裡搬來,所以直接把來龍去脈簡化,冒出這個問題.」

大衛教授告訴我們,因為我們都還在學習接受聽損的事實,心中有傷口,很多時候,會「想太多」,以為孩子要問的問題是因為他有聽損,或是在怪罪爸媽.但其實,更多時候,孩子思緒很單純,他們想要知道的答案很簡單,根本跟爸媽的內心戲是兩回事.

在大衛教授提點後,我們開始練習「不急著給答案」的對話.訣竅就在:遇到孩子問問題時,先不回答,問問題回去,摸清楚孩子的動機,才能給最適當的答案.

所以我在家裡最常講的的口頭禪就是:「你為什麼這麼問?」「你覺得呢?」「你想知道什麼?」

我很少直接給孩子答案,一來是因為要先搞清楚孩子問問題的動機,二來也讓孩子練習自己回答自己的問題.也或許是科學家的職業病,我在回答問題的時候,也盡量以事實回答.這點在遇到「聽損」方面的問題,非常有幫助.

比比四五歲時,漸漸會開始問跟助聽器有關的問題.基本題當然是「為什麼我戴助聽器?」進階就變成「為什麼我戴助聽器,弟弟沒有?」

我用大衛教授的方法,先想辦法知道他問題的動機,動機也不外乎「因為別人都沒戴」、「家裡只有我一個戴」.但幼稚園時期的孩子,其實對助聽器沒什麼負面觀感,所以問這些問題,沒什麼怪罪的意思.(事實上,比比到現在十一歲,沒有怪過我們,我們也已經把罪惡感釋放了.)這個年紀的孩子,也不一定會想跟大家一樣,只是單純好奇而已.

所以我通常是用最單純直接的方法解釋這是基因造成的,是遺傳的.接下來就要準備幾分鐘解釋遺傳是什麼.可以用髮色等其他特徵來說明.有的孩子聽到這裡不是分心了就是沒興趣了,話題自然打住.

當比比對遺傳有興趣或是繼續問「為什麼我要戴助聽器但爸爸媽媽沒戴」時,我會告訴他這些都是基因排列組合,所以隱性基因在爸媽身上沒有表現,在兩個碰到一起時,就是造成他聽損的原因.我在回答比比這些問題時,不用「但是」「雖然」「可是」這種轉折的連接詞.我也永遠用中立的方法,不會說聽損是不好的,是大家不想要的. 我會說戴助聽器就可以讓你聽得到,就像我戴眼鏡一樣.

這樣簡單的對話,在比比心中建立一個很單純很中立的態度,讓他知道,聽損就是他的一部分,沒有好壞,沒有對錯.這種說法,也讓孩子很容易去跟同儕解釋他的聽損,讓身邊的人了解.

「媽媽,那為什麼我有戴助聽器,弟弟沒有?他什麼時候會戴?」比比在弟弟出生以後,開始會不時問這個問題.我一如往常,先問他為什麼這麼問.

「因為我想弟弟也是你們的小孩,也要戴助聽器,但他都沒戴呀.」我會告訴比比,遺傳有趣的地方就在於每個小孩都會不一樣,所以弟弟跟他不會一樣.我會拿比比嬰兒時期的照片,讓他看到他小時候頭髮很少,弟弟出生頭髮很多.這樣就可以讓他了解到弟弟跟他是不一樣的小朋友,不一定會需要同樣的東西.

我也會告訴他,弟弟也有可能小時候不戴助聽器,年紀大了會需要,爸爸媽媽也一樣,現在不戴助聽器不表示以後不會需要.這些事情很難預料.我不去臆測他對聽損的看法,讓他建立中立的態度.聽損是他的一部分,是一個事實.我們不需要在回答他問題的時候投射自己或是社會的觀點,也不需要過份強調要堅強看待或是要更努力之類的態度.

負面的東西,孩子在大環境裡無可避免會接收到,我們能做的,是在孩子小的時候建立他對「聽損是自己的一部分」的自愛及接受,讓他愛全部的自己.所以,回答孩子問題前,停下來,問問孩子為什麼問這個問題,也給自己時間斟酌出適合的答案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