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hursday, January 11, 2018

「And及But」

我仍然可以理解社會因不了解而產生的誤解.但是(這裡用「但是」,別具意義)因為聽損,我們得以參加TL.因為聽損,我們有許多早療的專業人士指點我們教養上的迷津.因為聽損,我們交到真摯的朋友.因為聽損,我們感受到社會上的溫情.因為聽損,我們夫妻更加齊心協力地愛護養育我們的孩子.因為聽損,我們更加珍惜孩子的成長點滴.因為聽損,我們的人生增加了深度及廣度.~


某次TL家長團體,有一位家長問大衛教授,他會怎樣定義「聽損兒教養成功」.大衛教授想了一下,說:「如果這個小孩介紹自己的時候,會說『我叫某某某,而且我有聽損』,而不是說『我叫某某某,但是我有聽損』,這樣就算成功了.」


我們仔細咀嚼了一下這句話的意思,似懂非懂.大衛教授看大家有點困惑的樣子,開始解釋他這麼說的道理.


大衛教授:「小朋友介紹自己的時候,或是爸媽介紹自己的孩子的時候,通常會講出他有戴助聽器.但是,中間用的連接詞直接反應了小朋友以及爸媽看待聽損的態度.如果是用But,表示對聽損的想法是負面的,所以用了有轉折語氣的連接詞—『但是』.我希望大家對聽損的看法可以變成中性的,不需要負面擴大,也不需要隱瞞.所以如果覺得聽損是這孩子的一部分,就會自然而然用『And』.聽損的確是孩子的一部分,但這一部分是好是壞,是大是小,一個連接詞就可以聽出來了.」


回想自己以前聽到比比有聽損,或是提到比比聽損的時候,很自然地就會用「但是」這個連接詞:「比比現在三個月,但他之前檢查出有聽損.」沒想到自己的想法跟態度這麼不經意就流露出來.


為了比比,為了自己,我開始學習扭轉自己看待聽損的角度.這是一個相當緩慢的過程,比比剛確診的時候,我實在無法接受「聽損」有可能帶來好處/好運這種想法或是安慰的話語.這怎麼可能呢?聽損明白指出了比比聽力就是比別人差,就是一種損失,一件壞事.當時的我,從社會大眾的角度,用無知及害怕,來面對聽損.


我知道大衛教授說這話一定有他的用心,所以我試著用不同角度去看待聽損.一年兩年三年後,我發現我們身邊滿滿是溫情,有TL的琳,大衛教授,其他家長,還有蓋莉安的陪伴及引領,讓我們充滿自信及感激.我開始有點理解「And」或許不是那麼難接受的一個可能了.


一直到比比五歲時,自我介紹的作業裡,他畫了自畫像,畫他戴助聽器,並在下面寫了一句英文:My name is XXX, and I wear hearing aids.


我在成果發表會時看到這份作品時,看到那個AND,頓時眼淚盈眶.


我們做到了!比比接收到我們的態度了!


十一年後,我完完全全變了一個人.我仍然可以理解社會因不了解而產生的誤解.但是(這裡用「但是」,別具意義)因為聽損,我們得以參加TL.因為聽損,我們有許多早療的專業人士指點我們教養上的迷津.因為聽損,我們交到真摯的朋友.因為聽損,我們感受到社會上的溫情.因為聽損,我們夫妻更加齊心協力地愛護養育我們的孩子.因為聽損,我們更加珍惜孩子的成長點滴.因為聽損,我們的人生增加了深度及廣度.


聽損是比比的一部分,是我們家庭的一部分.在比比嬰兒時期,沒有頭髮,戴著成人的天藍色助聽器,「聽損」的確感覺是他很「巨大」的一部分,佔據了我們大部分的心思.隨著他的成長,「聽損」的部分越來越小,他的個性他的脾氣他的興趣,越來越明顯.他到任何一個新的地方,大家大概會從「狂熱棒球紅襪隊迷」的身份開始認識他,至於助聽器,已經沒什麼人會多看一眼了.


No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